段晓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智能化升级抚顺制造业,加快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们认真学习研究了您在《建议》中指出的有关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会同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做了认真梳理和总结。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形成以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为支柱行业的工业体系,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89.2%。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亟须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部署,更是确保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政策解读
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企业智能制造能力的关键路径,目前我市多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单项覆盖阶段,企业智能制造升级意愿多来自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拉动,制造业龙头企业主动实施智能化升级拉动全产业链发展的牵头作用有待提升。针对这一现状,政府部门做好政策宣传,为企业搭建对接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十分必要。
一是设立政策宣讲群。邀请发改、科技、金融、税务等部门解读相关政策,及时将政策传达到企业。编制《支持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政策汇编》,结合助企纾困,常态化走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持续做好对国家、省市各项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政策措施的宣贯工作,解决企业堵点难点问题,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智能制造政策落实落地。二是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大力度贯彻实施《辽宁省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等政策。编制发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作用支持企业利用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三是组织专场对接活动。会同抚顺市中小企业联合会、顺城区中小企业联合会举办抚顺市中小企业政策解读培训班,宣传解读关于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相关惠企政策。联合省工信厅组织开展促进民营(中小)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现场(抚顺专场)对接活动,组织沈阳安新自动化控制有限公司为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了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公益服务。通过培训和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了解政策、把握政策、享受政策。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传递当前最新政策信息,助力我市企业转型升级。四是组织企业参观学习,提高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度。组织重点企业三次参加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交流会和铁西智能制造伙伴对话活动(工业互联网专场、人工智能专场、机器人专场),来自省内多家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分享了在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丰富经验。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在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交流会上进行经验分享。
二、向上争取政策支持
全面梳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支持技术改造的扶持政策,围绕国家有关技术改造资金和政策导向,鼓励企业聚焦重点领域支持方向,积极向上争取智能改造、数字化改造、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专项资金支持。
一是牵头制定《抚顺市助企纾困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4条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深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先后发布3批“免申即享”政策清单,推出税费减免等509项惠企措施,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退缓税费18亿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万户。二是指导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辽宁华丰民用化工发展有限公司获批“十四五”技术推广专项第二批奖励性后补助资金200万元;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获批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智造强省方向)奖励共1000万元;12户企业获批2022年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采用“免申即享”方式给予奖励共460万元;4个项目共获批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费补贴资金237.5万元。三是鼓励企业申报申报智能制造、数字化平台试点示范项目。推荐抚顺新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Elastic Power)列入2022年辽宁省重点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一批)名单,推荐申报国家跨行业跨领域互联网平台;推荐抚顺天成环保列入2022年辽宁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推荐抚顺新钢铁5G钢铁全连接工厂项目、抚顺市罕督进出口智慧工厂信息化项目申报工信部5G+全连接工厂“种子”项目;推荐抚顺新钢铁申报升级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推荐抚顺东工冶金、辽宁鸿邦装备生产作业——先进过程控制项目申报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优秀场景。四是推动政银企合作。组织市金融局、市人民银行、高新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召开“政银企合作 创新金融服务”专题对接洽谈会,深度推进我市金融服务创新“先行先试”工作,助力高新区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复制成功经验向全市推广。
三、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各类创新主体合作,畅通企业与本地科技创新主体合作渠道,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一是加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坚持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创新人才等要素一体推进,不断挖掘培育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争取更多创新产品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二是抓科技创新项目。2022年37个项目列入《2022年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25个创新产品列入《辽宁省工业企业创新产品目录(2022年度)》;抚顺特钢被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均“良好”以上,其中3家获评“优秀”;永茂塔式起重机工业设计中心评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个产品入选《辽宁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2年版)》。三是推动企业与科技主体开展多领域合作。依托辽宁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了辽宁省首个石化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已确立PAO实验室、纳米材料制备实验室等17个实验室。在石油化工、聚烯烃新材料等10个领域建立对应的产业联盟和专业技术平台。研究院联合抚顺石化公司“POE弹性体工艺开发”承担的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主要解决聚合催化剂的设计合成、聚合工艺设计与优化2项卡脖子问题。四是复制推广科技攻关成功案例,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继续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完善《抚顺市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新钢铁、固废研究院、石化研究院、高新区等单位建设一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强化科技成果撮合对接,开展市级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继续与大连理工、东北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开展“校地合作”。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
抓联盟建设,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联合优势科研单位和相关配套企业,围绕产业上下游进行集成攻关。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抚挖重工起重机产学研联盟”等制造业产学研联盟的作用,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上下游配套,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本地配套率。
一是推进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围绕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建设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抚顺特钢新材料产学研联盟、辽宁伊科思碳五综合利用产学研联盟等四家联盟获批首批实质性典型联盟;推荐导爆管电子雷管生产线等20个项目申报省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项目;推荐2022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提升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7家。二是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辽宁抚清助剂“高纯度有机过氧化物交联剂生产工艺开发”、抚顺东联安信化学“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2个项目申报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并成功获批,各获得100万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三是加快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制定《抚顺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抚顺市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已有建成、在建、拟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2家,中试项目储备8项。“抚顺新钢铁钢铁冶金长流程碳中和中试基地”获批2022年省级中试基地,获批项目资金200万元。邀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科技大市场、沈阳中关村信息谷科技公司到抚顺开展“专家、教授服务企业”活动,10余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达成了技术合作意向。四是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帮助有需求的企业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优质资源,开展校企合作调研及对接工作,与企业共建职工培训基地、技能考核综合培训基地、教师工作站,为企业技术攻关、科研创新、破解技术瓶颈难题。
五、分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育人用人养人机制,依托省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完善制造业智能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实训平台,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落实省“兴辽英才”创新创业人才计划。2022年推荐6名“优秀工程师”人选,30名“高技能人才”人选评选。深入实施“抚顺英才计划”,评选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个。二是提高重点企业参与育人积极性。针对企业用工实际,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794人,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学历提升培训、订单式培训130人。尽管我市市属高校办学层次较低,但市直相关部门会尽力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为企业中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产品研发人员提供访学、提升学历的平台。三是鼓励企业给予兼职导师、兼职教师一定的激励和认可。鼓励高校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实践能力。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制造业行业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四是逐步建立养人机制。鼓励针对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人企对接、融资征信、学术交流等服务。注重高层次人才工作之需、生活之需、精神之需,用“软环境”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
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化升级抚顺制造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抚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