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发布机构: 抚顺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7-25
信息名称: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抚顺市 “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文号: 抚政办发〔2022〕29号 发布日期: 2022-07-28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抚顺市 “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抚政办发〔2022〕29号

image.png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抚顺市

“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抚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抚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回顾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战略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面向科技前沿,抢占技术制高点

第一节 推进科技平台载体建设

第二节 积极推进应用基础研究

第三节 积极培养引进创新人才

第四节 引入新技术及应用场景

第四章 面向经济主战场,培育振兴新动能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产业新格局

第二节 “六大产业”赋能增效

第三节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第四节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第五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第五章 面向重大需求,强化创新支撑能力

第一节 强化对“两大基地”科技支撑

第二节 强化对“数字抚顺、智造强市”科技支撑

第三节 强化对产业安全科技支撑

第四节 强化对生态安全科技支撑

第六章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改善民生

第一节 科技助力“五个抚顺”建设

第二节 科技助力区域人口健康

第三节 科技助力公共安全与服务

第七章 完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第一节 提供科技创新“优质土壤”

第二节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第三节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第四节 提高科技创新开放水平

第五节 加快推进融合发展

第八章 加强党的领导,做好规划落地实施

第一节 发挥党的核心作用

第二节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第三节 落实科技政策法规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

附件: 抚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类建设项目清单

抚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抚顺市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抚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三五”期间,抚顺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的决策部署,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在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完成了“十三五”科技规划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抚顺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216个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53个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96.4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2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101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6.36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03.9%。积极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3052件,比2016年增长99.3%,专利授权量为1888件,比2016年增长17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83件,比2016年增长46.1%。全面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2020年企业专利申请1793件,同比增长291%,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5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量位列全省第6位。

2.科技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截至2020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4家,较“十二五”末净增129家,增长287%,并从高新技术企业中成功培育“瞪羚”企业11家(不含沈抚示范区抚顺片区)。积极落实科技部《关于新时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加速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20年注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9家。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已达59家。我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格局已经形成。

3.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其中,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2.1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47%,R&D经费投入比2016年增长51.2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6年增长54个百分点。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设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推动实施“抚顺西露天矿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研究”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金久奇(抚顺)药业有限公司、辽宁(抚顺)诺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获省重大专项支持;抚顺东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获辽宁省直投基金支持。2016年至2020年,全市企业及科技创新基地累计向上争取资金2.49亿元,市财政通过奖励性后补助项目179项,给予奖励性后补助2414余万元,有效地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载体建设和成果转化加速。“十三五”期间,成立了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和辽宁省固体废弃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了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抚顺)分平台、启迪之星(抚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后组建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抚顺分中心以及省级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众创空间9家。累计完成转移转化科技成果300余项,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意向)100余项,登记技术合同2018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9.8亿元,比“十二五”增长175%。

5.产学研合作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我市组织企业与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0余次,组织300余家企业与中科院、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30余家大学、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0余份。抚顺市被授予“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9家单位被授予“省级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先后组建了8家省、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6.高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末期,抚顺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1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71亿元。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瞪羚企业7家,在11个省级高新区绩效评价中位居第二。园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建成一批省级研发平台和众创空间,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产生了较强的经济效益。抚顺高新区荣获2020年度市政府颁发的集体二等功,跻身全国双创示范基地行列,为晋升国家高新区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抚顺高新区申报国家高新区工作已进入待评审阶段。

7.人才培养引聚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实施“兴辽英才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根据《抚顺市聚集人才若干政策规定(试行)》制定了对应实施细则。构建“1+24”集聚人才政策体系,设立了人才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了《“抚顺英才计划”暂行管理办法》。累计引进研发团队18个,5人获省杰出科技工作者,1人获抚顺市科技创新功勋奖,28人获抚顺市杰出科技工作者奖,4人入选省兴辽英才“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累计组织30余家单位和企业百余人参加了4届“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发布人才需求200余个,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00余项,开展人才和产业政策推介8项。做好外国人才引进的管理和服务,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两证合一”,年均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达到200余件、网上办理业务1000余件次,年均引进外国高端人才(A类)20人次,中端人才(B类)80人次。

8.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围绕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科技特派专项行动,派驻科技特派团16个、科技特派员580名,选送510名农民上大学。创建抚顺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新宾县省级创新型县,创建省级星创天地13家,创建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59家,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5个,组建了食用菌、中药材、果蔬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170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55项,农业科技创新日益活跃。

9.科技政策法规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市把完善科技政策法规摆在突出位置,相继出台了《抚顺市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抚顺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抚顺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抚顺市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自鉴定工作指引(试行)》、《抚顺市推荐申报辽宁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直接投资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细则(试行)》、《抚顺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试行)》、《抚顺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后补助实施办法(试行)》等10余项政策文件,为全市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部门和单位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辽政办发〔2021〕7号)文件中,我市作为全省5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市”之一,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上述成绩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还面临不少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投入仍显不足,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集聚创新资源要素能力较弱,内生增长动力有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性成果少;创新型领军企业数量不多、引领带动作用不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仍然不够活跃等。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活动进入新的密集期,以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快速流动,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我国科技地位迅速上升。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科技创新日益活跃,科技与产业、金融结合日益密切,国内新技术应用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牢固,数字经济跃居全球第一。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智能制造规划、工业互联网规划、人工智能规划等深入实施,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发展,我国正迅速上升为全球性技术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布局,积极抢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但同时,受新冠疫情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我国开启“双循环”发展模式,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目前,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从抚顺看,抚顺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省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接续产业基础日益牢固,经济社会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四五”期间,抚顺科技创新发展既面临中央支持东北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又面临国家、辽宁省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沈抚示范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抚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适逢难得机遇。但同时,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转型发展压力巨大,发展短板突出难题亟待破解。在“十三五”取得成就基础上,抚顺应依托国家、辽宁省重大战略,以转型升级、产业创新为重点,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推动抚顺科技创新事业迈上新台阶。

第二章 总体战略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关于东北、辽宁、抚顺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科技创新放在抚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技术进步作为战略支撑,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迈向中高端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着力优化改善创新生态环境,显著提升抚顺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建设“两大基地”、发展“六大产业”、推进“三个融合”、建设“五个抚顺”,实现新时代抚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保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科技规划制定、实施中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把引领发展作为战略核心。科技创新放在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贯彻落实“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支撑创新转型作为重点。把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作为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和服务链,推动区域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着力解决重点领域产业发展面临关键技术问题,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坚持把人才放在最优先位置。始终把人才引聚、培育与活力释放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积极引进域外优秀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不断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形成一支规模相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保障。聚焦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加大科技投入,激励原创突破和成果转化,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重要举措。推动建立广泛的政产学研合作,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国内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加快沈抚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把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有机结合,提高我市在产业链治理中的话语权。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度提升,部分重点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稳步增长,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不断提高,新兴产业的整体水平和规模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积极打造辽宁科技资源集聚高地,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具体发展目标(注:本节设定的2025年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除来源于统计部门的数据按照统计规定认定外,其他指标均不含沈抚示范区抚顺片区)如下:

——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根据财政实际情况,力争不断加大全市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新,逐步建立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吸引更多资本支持我市科技创新发展。202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0%。

——支撑引领作用全面增强。科技支撑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稳步长。“十四五”期间,主导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导力量。加快推进抚顺高新区开发建设,推动抚顺高新区晋升国家高新区。

——科技企业数量显著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瞪羚企业数较“十三五”末有大幅提高,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及产品,新产业、新经济成为创造财富和拉动就业的新动力。到2025年,全市进一步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结构,科技型领军企业达到5家,省级“瞪羚”企业达到4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省级“雏鹰”企业达到1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科技型企业群体培育取得显著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攀升。大力提高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新突破。面向主导产业,适度超前部署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重点实施CO2基手性精细化学品的创制和中间相沥青基高模碳纤维等重大专项、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取得一批具有牵动性、集成性和标志性的产业成果和科技成果。到2025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5.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创新体系进一步成熟完善。积极推动平台载体建设,大力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到2025年,全市省级技术创新基地达到40个,国家、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达到25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达到4个。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等联合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离岸研发中心等。鼓励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支持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不断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围绕“六大产业”,不断完善符合抚顺发展需求的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的产业链,逐步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及创新领军企业。到2025年,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实施多个重大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项目,着力攻克和掌握核心技术,推出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基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件。

——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快。2025年,深入开展科技特派专项行动。重点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每年开展送农民上大学和农民技术培训200人次以上。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农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100项。进一步推动抚顺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宾县省级创新型县建设。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素质提升。2025年,满足发展需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领军人才,全市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力资源结构和就业结构明显改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

2035年,力争跻身全省创新型城市前列,建成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的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平台。主导产业迈入中高端,实现新旧动能根本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全社会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新局面。

专栏1 抚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重点指标

序号

     

2020年

2025年

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1.5

2.0

2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

15.0

3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3

1.7

4

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人年)

--

46.3

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

16.7

21.0

6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

2.9

5.5

7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03

200

8

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家)

190

600

(注:专栏1中除来源于统计部门并按照统计规定认定的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不含沈抚示范区抚顺片区)

第三章 面向科技前沿,抢占技术制高点

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加大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研究力度,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超前部署前瞻性、战略性科研任务,力争在若干关键领域、科学前沿实现重要突破,打造我市科技发展先发优势。

第一节 推进科技平台载体建设

聚焦高端精细化工、冶金高端新材料、新型清洁能源等“六大产业”领域,以培育创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为依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自主创新源头供给,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

一、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积极融入辽宁实验室建设。根据辽宁实验室建设规划及方案,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与催化等产业,凝练组织一批重大项目申报辽宁实验室科技项目,促进科技创新平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2.引导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以重点实验室、专业(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研发环境,加大研发力度,围绕特色优势领域和重点产业建立在全省或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发基地。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参与建设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建立内部研发平台、技术中心等,引进培育骨干创新团队。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基地、共设研发基金、共建实验室、研发众包等方式,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实验基地建设,引导抚清助剂、辽宁东科、辽宁诺科等有能力的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验基地。鼓励高新区、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石化产业中试基地,积极搭建精细化工检测平台。

二、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1.推动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以技术中介服务、创业投资服务、技术评估服务、技术推广服务、综合配套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培育和发展一批既有专业服务特色、较强服务能力又能进行网络化协作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立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现有省级技术转移机构、众创空间建设,推进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抚顺分中心、抚顺市技术交易市场、抚顺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抚顺市检验检测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建设,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

2.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条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整合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金融资源,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型企业。为优质企业进入“新三板”、科创板上市融资提供便捷通道。

3.推动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任务,以推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实施“带土移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立科技智库,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各类外国专家等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探索建设“智慧飞地”。

4.推动科技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开展联合攻关和交流培养。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提高开发合作水平。依托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平台,重点开展对日、韩、俄和中东欧17国的合作,鼓励引导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小批量、多频次、高水平、精准化的对接交流活动,推进外国人才技术与企事业单位对接、引进和转化。突出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导向,选派技术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培训,提升培训工作质量和效益。

专栏2“十四五”时期现有平台载体提质升级

1.高新区: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升国家高新区。

2.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抚顺(国家)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

3.科技园区:抚顺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4.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抚顺)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新宾县省级创新型县。

5.新型研发机构:辽宁省固体废弃物产业技术研究院。

6.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石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7.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非常规油气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清洁能源催化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石油化工催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石油化工承压设备安全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石油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石油化工环保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

8.技术转移机构:望花区政产学研联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转移转化中心、抚顺宏瑞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抚顺分中心等。

9.科技企业孵化器:启迪之星(抚顺)科技企业孵化器。

10.科技创新基地: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辽宁省塔式起重机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高效节能承压装备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食用菌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铁矿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稠油开采蒸汽发生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特冶新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油页岩开发与综合利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有机过氧化物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铝合金焊接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聚氨酯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碳五系列石化产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胶黏剂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履带起重机械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木材炭化热处理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甲基丙烯酸酯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α烯烃及其聚合物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油田化学工程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专用石油化学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稠油开采地面热力设备和管线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石油化工先进装备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车用清洁燃料制备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生物及可替代能源催化制备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11.众创空间:抚顺望花“双创”孵化中心、抚顺石化北天创客空间、抚顺返乡大学生及农民工创业科技孵化基地、抚顺市新材料科技研发基地、抚顺云东众创空间、启迪之星(抚顺)众创空间。

12.星创天地: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明芳农业星创天地、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坤生农业星创天地、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兆泽星创天地、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民合食用菌星创天地、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云帆机械星创天地、道生堂星创天地、青松岭星创天地、富春农业星创天地、金泰农业星创天地、后金生物星创天地、抚顺县电子商务星创天地、抚顺返乡大学生及农民工创业科技孵化基地、抚顺青松药业星创天地。

三、完善平台运行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不受传统事业单位模式约束,不定行政级别、动态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固定人员为骨干,流动人员为主体的人员结构。坚持目标引领,围绕相关领域科技前沿、国家省市重大需求,组织创新平台开展科技研发。建立经费统筹、使用自主、绩效导向的科研经费使用机制。建立轻资产运行,自主可控、利用高效、开放共享的科研条件保障机制。建立责权统一、利益共享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分享机制、对接精准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第二节 积极推进应用基础研究

围绕制约重点领域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技术需求,开展基础技术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

一、加强重点领域前沿研究

加强具有抚顺特色、优势的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催化与清洁能源、重大疾病诊治、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研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产业技术为导向推动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发展。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交叉领域研究发展。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加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对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加强院校重点学科建设

围绕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院校建设和重点学科发展,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集中优势资源,不断优化本地院校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一流、特色学科,加快形成支撑抚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学科体系。统筹推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鼓励重点学科建设与区域重大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服务实体经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节 积极培养引进创新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人才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加快制定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开展“带土移植”,引进域外人才和团队,并将海外人才工作与科技人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一、留住用好抚顺本地人才

围绕留住、用好、服务好本地人才,重点做好人才政策落实、人才服务水平提升等工作,积极完善参与重大科技创新人才奖励补助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异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推动院校与企业紧密对接,并在毕业生房屋租赁、就业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让更多优秀学子留在抚顺发展。通过产业、项目等多方面的建设留住人才,聚焦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建立更加宽松人才的使用机制,让科技人才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

二、多渠道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 “兴辽英才计划” 若干政策措施,持续实施“抚顺英才计划”和《抚顺市集聚人才若干政策规定(试行)》,打造市级品牌人才工程,形成靠政策引才、靠产业聚才、靠事业用才、靠服务留才的工作格局,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遴选支持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通过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多种方式,引导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和各类外国专家,引进新兴产业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探索建设“智慧飞地”。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动,完善“机制+平台+人才”的工作模式,持续推进“带土移植”工程,根据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各类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通过差异定位、精准定位,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增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三、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依托院校、科研机构、平台载体,探索建立多元化用人机制,通过重大项目组织、人才双聘双跨、首席科学家等方式,集聚、吸引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全面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突出对重大科技贡献、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激励,加大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以及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推进科研评价与奖励制度改革,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成果收益权、股权激励和科技奖励,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荣誉奖励。加快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意见,下放科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

四、支持民营企业引聚科技人才

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支持民营企业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于新成功设立工作站、实践基地的,给予资助。允许科技创新人才及其团队在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间双向兼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科研团队带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创建科技创新平台,民营企业新成功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平台的,给予奖励。

五、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落实国家、省有关吸引、集聚、使用和保护高层次外国专家工作机制,拓宽海外人才智力引进渠道,引导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团队。利用“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引智平台,围绕深度融入沈阳经济区,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新材料、节能环保、冶金、新能源、化工、农业等产业领域的国际引智项目,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吸引一批海外人才来抚创新创业,并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为产业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展院校和科研院所部分非涉密岗位全球招聘试点。做好在抚外国专家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四节 引入新技术及应用场景

积极抢抓科技前沿领域发展机遇,推进新经济应用场景在抚顺落地实施,重点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命科学、前沿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

一、发布机会清单供给新场景

密切跟踪国内外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动态,适时发布新场景需求清单,把城市机会清单作为场景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应用场景项目化、指标化、清单化的表达形式,将新经济与城市发展需求有机链接,为投资者、企业和人才提供机会,引导高端市场要素聚集到新经济领域和新产业轨道,促进新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积极对接抚顺域外辐射源

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等重要区域,加强与重点区域科研机构、产业界、大学等合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抚顺率先运用。沈阳经济区重点在数控机床、机器人、软件、数字医疗、IC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领域加强合作;京津冀等区域合作聚焦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高尖端领域,促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努力将抚顺打造成辽宁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区。

第四章 面向经济主战场,培育振兴新动能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立足产业现实基础,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适度超前部署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为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科技支撑。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产业新格局

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增强有效科技供给能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发展,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在“老字号”方面重点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为优势产业赋能,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在“原字号”方面重点利用新技术推动接续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在“新字号”方面,大力发展和运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新型产业基地和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第二节 “六大产业”赋能增效

围绕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经济迈向中高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强优势领域、战略必争领域和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科技部署,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引领“六大产业”创新发展

1.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围绕石油化工新技术、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新型功能材料及前沿新材料布局,以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为龙头,以石蜡、润滑油,高端聚烯烃、特种合成橡胶及工程塑料等先进化工材料为重点,重点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稳定性和寿命。以石墨烯新材料,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为重点,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积极开展清洁汽油生产技术研究、大型乙烯基地设计技术升级与优化增效技术开发应用、洁净聚烯烃平台技术开发及应用、原位支化/交联多相共聚聚丙烯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新型环保催化剂载体开发及工业化应用,延伸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碳九、芳烃、塑料、橡胶、复合材料等产业链,形成有机化工、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橡塑蜡深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加强先进生物化工技术研发,在有机化学原料制造领域开展广泛应用。

专栏3石化及精细化工技术

1.石油化工新材料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塑料及树脂、高性能橡胶、专用化学品及材料、其他化工新材料制造等技术。

2.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有机纤维制造技术。

3.生物化工制品制造技术。重点发展有机酸产品和医药中间体、异戊二烯、丙烯酸、乙二醇、丁醇、手性化合物等有机化学原料制造技术。

4.高标准油品生产技术。催化裂化汽油深度脱硫等技术研究。

5.精细化工细分领域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2.冶金高端新材料产业。依托抚顺特钢、抚顺新钢铁、抚顺红透山铜矿、抚顺罕王还原铁等冶金新材料企业优势,利用行业发展有利时机,瞄准航空、航天、船舰、核电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冶金新材料精品工程,研究开发高温合金钢、超高强度钢、高档模具钢、特冶不锈钢等“专精特”冶金新材料。以绿色生产、绿色工艺、绿色产品为依托,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与冶金工业有机结合,推动耐蚀钢筋、超高强钢筋、钢筋深加工等精品建筑钢材以及装配式建筑综合服务平台研究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关键技术的应用,推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集约化、电气化、少(无)人化”智慧矿山建设。以高端球墨铸铁件产品取代进口高端纯净生铁为目标,打造中国领先球墨铸造用生铁基地。

专栏4冶金高端新材料技术

1.高温合金钢、超高强度钢、高档模具钢、特冶不锈钢等“专精特”冶金新材料研制。

2.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材料。

3. 耐蚀钢筋、超高强钢筋、钢筋深加工等精品建筑钢材以及装配式建筑综合服务平台研究开发。

4. 铜矿、铁矿智慧矿山建设。

5. 高端球墨铸铁件产品。

3.新型清洁能源产业。以开放创新助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能源领域技术发展,坚持能源科技创新的绿色低碳方向。重点围绕“抽水蓄能电站+生态旅游”产业、“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相关技术。以抚顺矿业集团为核心,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光伏农业项目等发展。围绕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提升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能力,重点突破关键技术问题。发展利用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为原料的生物质能发电、供热技术。

4.新型煤化工及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加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打造“油页岩开采—油页岩炼油—页岩油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开发新型煤化工关键技术和工艺;开发煤矸石热能发电技术、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技术,包括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骨料及陶粒等。煤矸石生产有机肥料技术。煤矸石分离提取硅、铝、铁等有价元素技术,如白炭黑、氧化铝、铝铁聚合物。煤矸石合成4A分子筛、生产系列硅铝合金等。

5.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大力扶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增强抚顺高端装备制造、重大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实现与沈阳中心城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的一体化。重点围绕制造业优势领域,推动智能装备制造、通用及专用装备制造,发展建筑工程机械、高端履带起重机、成槽机、强夯机、塔机云控制技术等;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增材制造、焊接材料、激光熔覆、3D打印等;发展教练车、履带式无人车等特种车辆;支持企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集成方向发展;鼓励针对新一代智能机床智能伺服进给、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加工过程大数据的监控及远程服务、机器人伺服电机与驱动器、专用传感器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加强装备制造技术对建筑工程施工、矿井安全救援等应用需求的支撑。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智能制造技术组建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提升智能装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专栏5先进装备制造技术

1.大型施工机械制造技术。重点发展400吨及以上履带起重机、100吨及以上全地面起重机、25吨及以上集装箱正面吊、1000吨/米及以上塔式起重机制造技术。

2.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技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殊作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制造技术。

3.智能测控装备制造技术。

4.矿井灾害监测仪器仪表和安全报警系统技术。

5.井下救援技术及特种装备开发与应用技术。

6.新型矿工避险自救器材开发与应用技术。

7.矿山成套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8.交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

9.自动化生产线。围绕智能生产线/车间/工厂建设核心关键环节,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6.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东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以绿色、特色品牌为牵动,发展中草药、食用菌等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引导加工企业依靠科学技术,牢固树立质量、诚信、品牌发展理念,建设全程质量控制、清洁生产和可追溯体系,生产开发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绿色有机的各类食品及加工品。加快引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开发。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攻克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取得一批行业亟需的科技创新成果。

二、加快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

1.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支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集成电路、通信网络、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推动新技术应用和开发。重点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网络控制设备、基站天线、电路、5G接入网、核心网设备、车联网网关等发展,提升传感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加速融合,着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及支持服务技术,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积极发展互联网物流、商品交易、商务服务、大数据服务、科技创新平台等互联网平台服务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

专栏6新一代信息技术

1.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重点推动基于5G技术应用,逐步在外围领域发展设备制造技术。

2.电子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3.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实现智能制造。

4.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及支持技术、互联网平台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5.人工智能技术。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技术、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技术、人工智能系统服务技术。

2.生物技术领域。瞄准农业生物应用、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生物农业技术重点领域发展,鼓励开展作物分子育种、生物强化与代谢调控、植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生物学、特殊微生物资源与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围绕民生健康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需求,发展生物医药技术。以废弃生物质资源为主,开发有潜力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围绕环境污染生物治理、废弃物的能源与资源化生物转化、环境生物安全监测与控制等问题,开展环境功能微生物及生物产品研发等。

专栏7生物技术

1.生物农业技术。重点发展种子种苗培育技术,畜牧良种繁殖技术,农牧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主要农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等相关研究。培育光高效、营养高效利用、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耐旱节水、抗盐碱农作物;开展畜禽资源种质创新及特色优异基因资源挖掘。

2.新型农用生物制品技术。生物农药、新型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新产品等。

3.农业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开展重要农业有害生物早期检测、远程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开展农业生物主要疫病流行病学及其风险评估研究。

4.化学品生物制造。开展可降解生物材料、可再生化学品、生物基合成材料、天然产物等生物合成制造研究。

5.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制备技术。

6.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

3.节能环保领域。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冶金、石油化工、矿业等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污染减量、循环经济等技术。针对矿区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等开展治理技术研究,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环境监测等技术研发,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污染风险评价和修复技术研究。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稳步推进抚顺矿业集团油母页岩炼化一体化生产和技术研究。依托国家认定的油页岩开采研发中心,着力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逐步成为集油母页岩开采、炼化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供应商。依托再生资源产业园,针对石油化工、冶金、橡胶、塑料产品的废料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研究。

专栏8节能环保技术

1.高效节能技术。重点发展余热回收利用先进工艺技术、机械化自动化开采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永磁同步电机制造技术、煤矸石烧结制品制造技术、陶粒增强加气砌块制造技术、发泡陶瓷保温板制造技术。

2.先进环保技术。重点发展低氮燃烧技术、地面沉陷区治理技术、矿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体系工程技术。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发展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建设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先进环保技术产业化。

3.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发展微细粒磁铁矿全磁分选机制造技术、油母页岩开采综合利用技术、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热电联产技术、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冷轧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

4.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加快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重点围绕科技研发、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专业(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技术检验检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中介机构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加强现代高端装备的维护与维修、数字化生产线改造与集成、工业服务网络平台、智慧工厂设备监测诊断平台等工业技术服务发展;围绕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维护、租赁,以及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运营维护服务、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及其他信息技术服务;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技术服务业。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剥离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专业化和产业分工发展。

 专栏9科技服务业技术

1.新技术与创新创业服务技术。重点发展研发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标准化服务、其他专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技术推广服务技术服务、新工艺设计服务、项目设备和生产线技术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评估及技术咨询服务等。

2.企业信息化联网技术服务。企业生产智能化改造技术服务、企业产品网络设计集约化承包服务、机床租赁与远程加工服务技术。

3.数字创意技术。重点发展3D打印等领域工业设计技术、旅游创意技术。

4.商务、商贸服务技术。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的信息技术。

5.旅游业服务技术。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等服务技术。

6.生物技术服务相关技术及应用。

7.现代健康服务相关技术及应用。

5.现代农业领域。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重点发展农业领域高新技术,围绕国家农业领域战略布局,开发设施农业及相关产业技术、农业节能环保技术等。以水稻、玉米、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种业为重点,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种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加强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究,重点围绕主要动物疫病防控和安全健康养殖工艺开展技术研发。大力推进具有区域特色食用菌优良新品种选育、改良与引进应用研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应用和食用菌深加工。推动特色花卉种植技术与示范项目、玉米主食化生产线研发与技术推广。推进畜牧良种繁殖科技攻关,扩大繁育数量和养殖规模。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与设施农业结合的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支撑全程机械化发展。推动5G+现代农业发展,鼓励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管理农业。针对农田污染防治等开展农业节能环保技术研究。

专栏10现代农业技术

1.设施农业及相关产业技术。加快精准农业、植物工厂、设施农业自动化装备等相关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推广。

2.5G+现代农业。包括基于5G的种植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无人驾驶农机等。

3.农业智能设备制造技术。重点发展智能农业动力机械、农业灌溉智能装备、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装备、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装备。

4.农业节能环保技术。重点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无害化利用技术。

5.现代种业技术。

6.现代种植业相关技术。

7.现代畜牧业相关技术。

8.现代农机技术装备技术。

6.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技术成果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新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鼓励科研机构敏锐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技术研发,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新模式的产业链,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抢占面向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第三节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关键创新要素向创新主体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牢牢把握技术创新的经济活动属性,用经济活动的办法和市场化规则搞好技术创新,以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1.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创新投入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各类创新要素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场方式科学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将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构建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契约为纽带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全面落实科技企业优惠政策,扩大首购、订购等非招标方式的应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重大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构建以效益为标准的企业创新评价评奖标准。

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政府和企业搭建应用场景,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为优势产业赋能,让主导产业迸发新活力。以精细化工、智能制造、冶金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注重发挥企业家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引导企业家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努力调动员工创造力,把抚顺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3.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国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民营骨干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公关,建立“揭榜挂帅”的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机制。推动民营企业科技专家工作站建设,组织专家和民营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和技术服务。鼓励国有企业、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和技术服务。鼓励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支持其面向新兴产业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孵化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推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放技术、资本、市场等优势资源,链接各类外部资源,打造创新生态圈,实现融通发展。

二、培育高效科技创新主体

(一)培育科技型企业群体

1.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贯彻,组织专题培训会,开展申报指导工作。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出台高新技术企业专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贷款融资、厂房租赁等给予一定补贴和优惠,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引导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服务机制,对新认定和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性补助,并主动加强联系、定期走访,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困难。

2.大力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通过“建链、补链、强链”,不断扩大中小型科技企业规模。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遴选和引进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落实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措施,完善股权、期权激励机制,领办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充分发挥我市各类资源优势,科学制定科技招商路线图,引进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完善“市场—技术—转化”模式,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落地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研发团队和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提高创新人才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研发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央地协作创新能力和跨区域创新能力,大力提升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新型科技创新主体

深入落实《辽宁省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及《抚顺市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新型创新主体建设工作指引》,加快培育适应市场发展方向的新型创新主体,推进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平台化和离岸创新中心(域外创新中心)等四类新型创新主体建设。

1.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加快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建立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储备库,形成完善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开展科技政策宣讲、培训及成果对接活动,在金融、用地和服务等领域给予大力扶植,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一大批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接续产业培育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挥关键作用。重点选择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成长型企业,列入扶植目录,通过政策扶植、科技要素供给和科技助手帮扶,努力培育一批新兴企业。围绕具有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竞争优势突出、未来价值较大的创新型企业,列入扶植目录,在给予要素保证同时,力争将其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2.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深入落实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引导保障,注重激励约束并举,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建立“抚顺创新研究院+大企业+大学+孵化器+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自上而下方式布局建设多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已组建的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辽宁固体废弃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发展,实施“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行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研究依托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由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采用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及相关的技术转移、衍生孵化、技术服务等活动。

3.加快大企业平台化转型。推动大企业平台化战略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中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等领域大企业平台化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鼓励大企业通过组建研发众包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营销服务平台,开放新技术应用场景、设立战略投资基金等方式孵化企业或带动关联企业发展,逐步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交付者转变成为行业资源的整合者、链接者。推进大型企业建设国家、省市“双创”示范基地,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鼓励大型企业组建产业金融平台,设立自己的创投基金、产业基金、收购基金等产业金融平台,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鼓励大企业率先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重点发展网络平台、物联网产业、智能软硬件产业、智能设计平台等,加快实现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与产业的融合,确立优势地位。

4.搭建离岸创新中心和域外创新中心。以创新国际化及开放创新为导向,谋划建立面向国际国内的离岸创新中心和域外创新中心,打造全方位开放、国际化发展新模式。重点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和域外创新中心,通过技术贸易、资本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及市场的全方位合作,形成资源互补、紧密合作的良好局面。在抚顺高新区谋划建设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园,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降低企业国际化成本,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技术转移、项目孵化、招才引智、资源对接等四大功能,帮助企业走出去对接国内外先进地区技术、人才及管理经验。

三、扩大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供给

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1.扩大企业科技政策服务供给。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政策,完善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资金支持,继续实施市本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后补助政策,研究出台申报省级“瞪羚”“雏鹰”企业奖励政策,鼓励县区设立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资金,出台后补助政策,探索设立市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研发活动。

2.扩大企业科技信息服务供给。支持抚顺市创新服务平台、抚顺市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抚顺科技信息网、抚顺科技公众号功能,打造企业基础数据、科技信息、科技综合服务等网络共享平台,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3.扩大企业专业服务供给。支持抚顺市检验检测平台、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抚顺分中心等机构建设,引进科技成果评估、知识产权分析、科技风险预测等中介机构,培养科技服务专业人才,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4.扩大企业融资服务供给。发展科技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创新信贷融资产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增加供给主体。鼓励银行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推进我市与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公司等合作。培育上市、挂牌企业,支持重点企业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资产支持票据。

5.扩大企业发展保障服务供给。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精减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赋予企业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宣传、解读常态化,持续开展“科技助手”,形成纵向到底的“保姆”式全程服务网络。

四、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

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利益驱动、市场导向”的原则,推进构建由企业做“盟主”、契约为纽带、有明确市场目标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依托联盟推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探索出台支持产学研联盟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建立平台共建、技术共进、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人才共用的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在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冶金高端新材料、特色农业等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具有抚顺特色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基地,辐射并示范带动其他行业和企业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

专栏11“十四五”时期重点企业科技创新项目

一、现代农业

1.辽宁三友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药用菌育种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研究与示范、食用菌深加工。

2.抚顺市富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千亩油用芍药特色花卉种植技术与示范项目、抚顺苏子生态农业科普观光园项目。

3.清原满族自治县民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香菇优良新品种选育、改良与引进应用研究、香菇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应用。

4.辽宁三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玉米生产抗性糊精食品新材料生产线研发与技术利用。

5.抚顺嘉园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超能水产专用肥、秸秆腐熟发酵新技术推广。

6. 辽宁兆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肉牛高效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7. 清原田润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一个基地、一个中心、两个系统。一个基地是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基地,一个中心是抚顺市食用菌研发中心,两个系统是以5G网络技术开发的物联网信息化系统和农产品溯源系统。

8.清原满族自治县道生堂中药材有限公司:道地野生中药材归圃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二、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技术

1.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满足国ⅥB标准清洁汽油生产技术研究、大型乙烯基地设计技术升级与优化增效技术开发应用、洁净聚烯烃平台技术开发及应用、原位支化/交联多相共聚聚丙烯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新型环保催化剂载体开发及工业化应用。

2.中科同和(辽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含油污泥热解无害化处理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原油电脱盐污水处理技术优化试验研究、石油催化裂化产生的废催化剂的无害化和资源化研究、三维信息化物联网管理系统、丙烯腈生产污水处理优化试验研究。

3.哥俩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特种ABS车身材料专用AB胶的开发。

4.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碳五分离装置产品结构优化生产环戊烷/异戊烷、一种连续化工业制备环戊烯的方法、环戊烯催化氧化合成戊二醛、新型羧酸稀土催化剂、1万吨/年新型特种高性能橡胶新材料项目。

5.抚顺齐隆化工有限公司:乙烯焦油重组分缩合、苯乙烯抽提、甲基纳迪克酸酐、热聚树脂、双环树脂、乙叉降冰片烯。

6.佳化化学股份有限公司:UV光固化单体。

7.抚顺东联安信化学有限公司: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的催化剂改进、甲基丙烯酸高碳酯(C≥12)的产业化、高沸点甲基丙烯酸酯类产品提纯工艺、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项目。

8.抚顺唯特化工有限公司:纯天然植物树脂合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高性能大化工小装置的反应工艺设计建设与运行。

9.辽宁路通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高分子合成沥青乳化剂项目、年产4000吨丁苯胶乳沥青改性剂项目、年产50000吨次氯酸钠项目。

10.辽宁森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氧化污水处理工程、污水生化处理工程。

11.抚顺顺特化工有限公司:扩建3.3-二甲基丙烯酸及丙烯酸乙酯联合装置、10000吨/年肌氨酸钠项目。

12.抚顺市秀霖化工有限公司:聚羧酸减水剂的改性、无溶剂胶粘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扩建工程。

13.抚顺得济化工有限公司:聚羧酸减水剂设备改造。

14.辽宁鑫盾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年产7万吨环氧乙烷衍生绿色新材料、年产1万吨PEG电解质散剂、年产1万吨医药包装材料。

15.辽宁金易化工有限公司:MTO全工艺链催化剂工艺包、OCP催化剂生产应用技术。

16.抚顺顺能化工有限公司:胃动力药物美布汀的中间体2-氨基-2-苯基丁酸的工艺研发、降压药卡托普利的中间体D-酰氯、降血压降血脂药物瑞舒伐他汀钙的中间体D5、左旋肉碱的中间体L-卡内腈、抗菌药头孢噻吩的中间体2-噻吩乙酰氯。

17.辽宁华丰民用化工发展有限公司:导爆管电子雷管研发。

18.抚顺欧力石化有限公司:α—烯烃聚合生产润滑油基础油中试实验研究、全合成冷冻机油研发。

三、新材料

1.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高纯洁度材料研发。

2.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智慧制造平台;高炉节能环保升级改造、轧钢产线升级改造、望花区大材料基地建设、物流信息中心建设、节能环保研发中心建设。

3.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大型有色金属矿山深边部找矿预测及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智能化矿山建设、尾矿库综合治理工程。

4.辽宁拜斯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3D打印树脂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成型技术的研究、高性能聚酯树脂在农业生产设施及农村环境改造过程中的应用、未来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复合材料在提高强度和韧性方面的研究、铼及其催化剂生产和在3D打印材料中的应用。

5.辽宁百盈碳纤维有限公司:碳浆分子结构稳定性技术研究、封装护套电热膜生产线自动化研发、印刷机搅拌器技术改进、高端电热膜生产线。

6.抚顺亿方新材料有限公司:15万立/年的仓储罐区和10万吨/年高芳烃溶剂分离。

7.抚顺市东方碳素有限公司:煅后焦质量的技术研发、提高电极接头体密方法、石墨电极接头膨胀栓、石墨电极涂层、提高混捏效果的技术、新增压型工序石墨化工序建设项目。

8.抚顺明业新型炭材料有限公司:新型硬质炭毡研究。

9.辽宁大化国瑞新材料有限公司:3D手机模具超细结构石墨制备工艺的研发。

10.抚顺东工冶金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大型复杂铝合金构件原位增减材制造技术。

11.抚顺瑞华纤维有限公司:掺碳纤维升级改造、超高阻燃纤维。

12.辽宁诺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碳材料产品及化工产品的生产(除危险品)、技术开发。

四、装备制造

1.抚顺永茂建筑机械有限公司:STL4200-100t超大型动臂塔式起重机、STT5630-260t超大型平头塔式起重机、塔机云控制技术平台开发。

2.抚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加氢装置换热系统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3.辽宁抚挖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超大型环轨起重机、TRD-1200链条式成槽机研制、履带式强夯机。

4.辽宁抚工工具股份有限公司:高端金属材料先进技术研发及运用。

5.抚顺电瓷制造有限公司:复合氧化锌避雷器主线改造、柔性直流氧化锌避雷器、GIS用氧化锌避雷器。

6.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油田注汽蒸汽发生器新技术。

7.抚顺市博瑞特科技有限公司:罐下采样装置、不锈钢一次热旋压成型高压钢瓶。

8.辽宁云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药材播种机、药材起获和清洗一体机。

9.辽宁艾热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前混合超高压水切割系统。

10.抚顺市东元无损检测有限公司:X射线机、超声相共振检测设备、超声波检测设备。

11.抚顺鑫兴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穴盘苗移栽装备、自动打捆作业的实用小型叶菜收获机。

12.抚顺力特机械有限公司:单节履带式多功能抢险救援车、土方连续开挖掘机。

13.抚顺市明尧石油机械有限公司:高效环保换热器、高效环保冷凝器、高效环保空气冷却器。

14.辽宁华驰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吸尘车、洗扫车、餐厨垃圾车、压缩式垃圾车。

五、新能源

1.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老虎台矿“两厂”压煤开采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FHQ-500B干馏项目、光伏农业项目等。

2、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一期、二期项目,光伏发电项目以及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六、其他领域

1.辽宁利沃智慧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重保护教室用消毒灯系统、大功率移动式紫外线杀菌灯车、紫外线杀菌台灯、智能全时段紫外线消毒灯。

2.辽宁顺邦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超声波洗手机。

3.辽宁纬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监所限制消费及自助购物系统。

4.抚顺伦成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全定量光谱的多功能试块架研制、多功能氩气瓶移动推车。

5.抚顺振兴化工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尾气脱水替代部分燃料、石油系列高硫油脱硫、开发炭黑尾气炉低氮燃烧脱硝技术、废旧轮胎裂解技术。

6.辽宁帛道堂药业有限公司:罗黄降压片工艺处方的改进。

7.抚顺青松药业有限公司:检测中心建设项目、中药材深加工——口服饮片技改项目、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项目。

第四节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一、推动抚顺高新区晋升国家高新区

推动抚顺高新区对标国家高新区,补齐短板,集聚科技要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产业特色突出、技术工艺先进、创新创业活跃、功能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高科技园区,全力争创国家高新区。坚持“以升促建”,以抚顺(国家)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为依托,以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为主线,以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核心,以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和利用抚顺石化公司优势,突出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化、主导产业规模化、现代服务业产业化,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石化产业为特色,以培育高端精细化学品、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抚顺高新区建设成为我市战略地位最高、创新资源最密、发展环境最优、主导产业最强的“四位一体”国家高新区,为抚顺资源型城市转型、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重要支撑。

二、打造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高地

充分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优势,优化空间布局,依托各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区,重点打造六大产业中小型科技企业集群,即高端精细化工企业集聚区、冶金高端新材料企业集聚区、清洁能源与环保企业集聚区、新型煤化工及煤矸石综合利用企业集聚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集聚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集聚区。大力提升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五个高地”建设,即以创建抚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依托中(省)直单位,发挥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加快集聚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科技人才、金融机构等关键创新要素,打造高水平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展,大力引进产业创新项目入驻,分类、分批孵化高质量科技型企业,打造科技企业孵化高地;支持各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打造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高地;以辽宁固体废弃物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围绕页岩油精深加工、煤矸石综合利用及精提炼等领域进行研发和技术引进,积极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打造高质量循环经济示范高地;以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全面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创新平台,进行人才交流和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打造创新人才服务企业高地。

三、推进县域科技创新加快发展

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和平台载体建设。按照省科技厅建设创新型县(市、区)试点要求,鼓励各县(区)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区),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如期完成试点建设任务。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加快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落实国家双创政策,积极探索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新机制、新做法,加大创新投入,全面完善创新环境,推动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创新为民惠民。按照省政府《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市县和区域之间联合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加快星创天地建设,围绕乡村振兴目标要求,依托农事企业、农业园区等载体,使“星创天地”建设与农村特色产业、科技扶贫、农村电商以及返乡创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创业就业等紧密结合。

第五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围绕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逐步建立完善市场导向、基地共建、设备共享、人才共用、成果共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中试基地建设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中试项目,加快推动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抚顺转化落地。聚焦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积极建设一批典型示范中试基地,探索中试基地建设成功模式和工作经验。

二、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快完善市级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相关支持政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引导相关单位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探索技术入股和科研人员股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拓宽“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奖励性后补助等政策扶持的广度和深度,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优势,形成国家、省市政策合力。

三、完善市场导向成果形成机制

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企业需求进行攻关和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建立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数据库,完善技术需求发布和科技成果对接常态化机制,促进专家与企业技术精准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技术”发展模式,推进要素合理流动、机构协同发力和研发活动的一体化。

四、利用协同创新提高成果质量

针对区域内科技创新要素分布实际和产业链需求,引导地方大学、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与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建立联动关系,吸引国内符合产业链发展的知名研发团队,发挥团队优势互补、整体作战优势和协同效应,形成多产业、长链条、强有力的科技协同创新力量,形成创新发展的非对称性优势。以东北科技大市场和辽宁省技术转移机构联盟为依托,筹建以石化产业为主要方向的线上线下技术交易市场;以中科院沈阳分院依托,加快推进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抚顺分中心建设。

五、推动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实施市属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试点,支持试点单位在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科研经费使用上实行“包干制”。鼓励创新人才在高校院所与企业双向流动,引导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汇聚,形成从研发活动原始创新到企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多主体创新之间的联动机制。打通企业研发人员职称评定渠道,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异人员、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审新规,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第五章 面向重大需求,强化创新支撑能力

立足抚顺自身产业和科技优势,以维护国家省市战略需求为出发点,统筹各类创新资源,谋划布局科研力量,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强化对“两大基地”科技支撑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大基地”建设任务,推动国家级高附加值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立足抚顺雄厚产业基础,以发展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为重点,组建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推动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强化新材料领域有效科技供给,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新型原材料基地高质量发展。围绕全省最重要的水源生态涵养基地建设,推动突发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监测等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构建包括植被和水体相适配的水源生态系统,筑牢东部绿色生态屏障,确保7城市2300万人民的供水安全,保护辽宁的“生命线”。

第二节 强化对“数字抚顺、智造强市”科技支撑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总体要求,推动“数字抚顺、智造强市”发展,加快“六大产业”领域生产装备的数控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协同制造、柔性制造、高速制造等相关技术,促进智能化基础制造与成套装备制造发展,发展一批基础制造装备、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提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整体水平。加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链整合、配套分工和价值提升,扶持若干骨干企业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城市管理、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数字金融、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网上医院等广泛应用,提升关键技术本地供给能力。

第三节 强化对产业安全科技支撑

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科技资源,以新材料、智能制造、清洁能源为主攻方向,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部署创新链,以核心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维护产业安全的强大支撑力。

一、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重点衔接发展省规划确定创新链,推进全要素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坚持面向国家、省(市)重大需求,鼓励和引导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承担实施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省科技计划,中央引导地方专项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参与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影响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彰显科技创新优势的重点研发计划,攻克“卡脖子”技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创新能力,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二、参与辽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聚焦处于领先地位或具有竞争优势领域,支持具有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等,积极参与辽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在技术研发牵引推动、市场未培育成熟的战略性领域,布局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的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行业上下游企业联合共建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结合全产业链创新需求,布局建设多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创新中心。鼓励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建设模式,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定期评估考核,提升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引领产业发展能力。

第四节 强化对生态安全科技支撑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好资源开采与循环利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科技支撑体系。

一、增强生态安全关键技术供给

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发展,以提供重大环境问题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为目标,形成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和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关键技术;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突破饮用水质健康风险控制、地下水污染防治、污废水资源化能源化与安全利用、垃圾处理及清洁焚烧发电等关键技术;开展土壤污染机制和风险评估等研究,完善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预警关键技术;开展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二、加强生态综合治理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抚顺西露天矿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重要指示精神,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抚顺西露天煤矿大型矿区综合治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

专栏12生态环保技术

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环境监测等技术研发,建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质量技术体系。

2.土壤污染防治。针对矿区土壤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等治理,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3.水环境保护。加快研发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

4.清洁生产。研究钢铁、化工等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污染减量等技术,研究环境友好产品、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及标准体系。

资金支持,用科技创新助推转型发展。重点实施“产业+生态+民生”工程,积极谋划发展新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建设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园、机械制造与新材料产业园、国家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等重大项目。利用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培育生态产业。抚矿集团结合西露天矿综合治理和退煤闭坑人员转岗,建立和培育专业化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生态修复与建设产业,用好自然生态资源。支持抚矿集团发挥页岩油精深加工的技术优势,发展油母页岩炼化一体化产业,对页岩油进行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煤矸石、油母页岩废渣等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推进地灾治理、生态修复,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西露天矿综合治理最大的安全、生态和社会效益,打造生态低碳谷和生态低碳产业示范区,创建全国特大矿坑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示范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先行区。

三、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现实需要,建立完善绿色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工业、农业和城市固废多源协同利用创新集成与工程示范。针对煤矸石、油母页岩废渣及特色工业固废,研发大宗固废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耦合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电子垃圾、工业灰渣等城市无机固废,创新高效处置与清洁转化工艺及装备,探究有价金属组分高效转化与重构原理,优化高值转化及全组分利用关键技术;针对乡村有机固废、农作物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农村农业固废,深入优化适用于实际条件的堆肥、气化、燃料制备等资源化利用工艺及装备;针对市政污泥等典型有机固废,攻克生物/热化学耦合处理等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建立危险废物与医疗废物全过程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环境治理废物无害化处置等固废污染防控技术水平。

第六章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改善民生

把社会领域科技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改善民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加大人口健康、公共服务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力度,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绿色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节 科技助力“五个抚顺”建设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创新抚顺、活力抚顺、绿色抚顺、文明抚顺、幸福抚顺”五个抚顺建设目标,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抚顺创新创业的“众创核心区”“众创新生带”“众创示范园”。积极推动开放合作,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参与“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建设,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和生态圈建设,推动重点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开展水源地、森林、湿地保护、修复研究,加快采煤影响区综合治理研究,推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相关技术研究。推动与文明抚顺、治理能力提升相关理论研究。着力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集群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吸纳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二节 科技助力区域人口健康

一、落实健康抚顺行动

围绕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和健康产业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问题,重点布局重大慢性病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精准治疗研究,全面加强重点传染病预警、预防、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研究。对重大疾病防控的前沿科学问题,统筹基础、临床和预防等领域优势资源,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康养技术创新水平,搭建健康产业研发创新机构,带动健康产业、中医药、医疗服务发展。加强公共卫生科研能力建设,启动“补短板工程”,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加强临床医学中心建设。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二、提高医疗健康技术保障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积极推广防治关键技术和新型诊疗方案。推进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发展生物大数据共享平台、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的信息系统和云平台技术。提高养老和社区治疗康复服务技术水平。发展现代医药技术,开展抚顺市道地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等基础技术研究,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人参、灵芝、鹿茸、刺五加、辽五味、辽细辛、蛤蟆油、关龙胆成分,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与提取物、保健品、健康食品和饮品、化妆品、日化产品等技术研究。加强中药复方精准用药、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等关键技术研究。

专栏13人口健康技术

1.重大疾病防控技术。重点加强预防保健、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技术研究与推广。

2.健康服务技术。重点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社区慢病治疗、康复理疗、康复训练中心服务技术。

3.养老技术。重点发展助餐助行、康养旅居、智慧健康和养老技术。

4.中医药现代化技术。重点发展中草药种植技术、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技术、中成药生产技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第三节 科技助力公共安全与服务

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强化产业界安全生产意识,落实科技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保障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位,创造安全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积极支持开展与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强化自然灾害、动物疫情、安全生产检测报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保障应急机制有效和社会公共安全。充分利用抚顺矿业集团现有技术设备设施优势,开发矿井灾害防治服务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教育技术,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支持抚顺高新区围绕环保、安监、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开展智慧园区建设。科学布局城市管道、油气输送管道,强化电网建设,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对抚顺满族文化、工业文化保护利用和设施建设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和数字技术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开展可视化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数字服务、城市监控和工业设计数字服务、智慧博物馆展示体验服务、传统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服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专栏14公共安全与服务技术

1.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发展煤炭、矿井、矿山,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生产监测报警和灾害防治技术以及气象、地震、地质、水旱灾害、城市及森林火灾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生物灾害、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技术。

2.基础设施工程技术。重点发展电网改造与建设技术,城市管道设施工程技术,输油、输气、输水管道设施工程技术。

3.文化教育技术。重点发展公共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设施建设技术,文化创意设计技术,数字文化创意技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数字博物馆图书馆技术,互联网+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技术。

第七章 完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以制度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开放交流合作,加强学风作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普及,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第一节 提供科技创新“优质土壤”

坚持以“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为方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原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创新法律生态建设,贯彻落实《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建立政策法规落实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法规落实效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通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等技术手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标准创新,参与新兴和交叉领域技术标准制定。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科技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市场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

第二节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落实国家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潜能。

一、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1.健全科技创新治理机制。建设具有抚顺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针对科技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以问题为导向,逐步从财政科技投入、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人才五个方面形成有效支撑科技强市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科技创新的各主体、各环节、各领域均有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扩大科研主体自主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供给侧改革,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科技园区治理模式优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深入推进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服务,使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动。建立机关干部担任企业科技助手的工作新模式,定期汇总重点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并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咨询等服务。探索建立与北京、大连、沈阳等地科研机构的沟通渠道,收集与抚顺产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供给等服务,畅通成果转化渠道。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运用“揭榜挂帅”、公开竞争、定向委托、“赛马争先”、悬赏制激励等方式,组织优秀科研队伍承担项目。强化政府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环境营造、公共服务、监督评估和重大任务实施等职能,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2.完善创新管控和评价机制。建立抚顺市科技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做好维护科技安全的各项工作。建立防范科技领域重大风险的风险研判机制,对涉及全市科技安全的情报信息定期研判,重要信息及时研判,重大风险专题研判,提高信息研判、安全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危机分级管控机制,制定各种有关预案,完善政策措施,对危及科技安全的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根据事态发展变化,迅速启动相应预警,各部门联动处置,有效控制并化解危机。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推进院校、科研院所分类评价,把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完善科技创新基地平台评价制度,以评促建、优胜劣汰、良性循环。

二、推动科研组织体制改革

1.完善企业主导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需求提出机制、“企业出题、能者破题”的“揭榜挂帅”式项目凝练机制、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的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科技创新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鼓励科研院所和院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2.全面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落实和扩大科研院所法人自主权,持续推进科研去行政化,增强在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重大应用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建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制度,以经济效益、创造价值为核心,研究完善科研机构绩效拨款机制。坚持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管理,按照承担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生产经营活动等不同情况,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

3.全面增强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统筹推进院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协同创新能力,增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院校影响力。加强抚顺与沈阳、大连等省内外城市院校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资源开放共享,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以产教融合、科教协同为原则,鼓励开展案例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第三节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积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趋势,广泛调动科技界、产业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培育积极活跃创新创业主体,构建支撑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服务网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双创加快发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主力军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大力支持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创业就业,激发广大群众创造活力,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营造积极活跃科技创新氛围

加强舆论宣传,按照国家、省、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通过召开全市性大会、举行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科技周和企业服务等活动,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推动众创、众扶、众包、众筹发展。建设科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完善政府与企业互动的机制,全方位服务企业。完善科技信息收集和传播渠道,利用好沈阳和抚顺两地院校、科研机构资源,及时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投资信息和产业信息,及时发现和上传有用的信息至网络平台,力争使潜在的信息转化为现实的产业、项目。大张旗鼓宣传科技创新创业,制作科技创新创业宣传片在媒体播出,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显示度,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1.统筹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力推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打造以优质运营机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为引领的全链条孵化生态圈。鼓励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各县区,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结合产业特点,组建一批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启迪之星(抚顺)科技企业孵化器、抚顺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成为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辐射带动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加强众创空间在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的梯次布局,支持在优势产业领域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众创空间提升服务能力,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

2.加快农村“星创天地”发展。加大“星创天地”建设力度,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载体,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运作方式,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面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一体的“星创天地”,营造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科技创业服务环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完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完善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在群众创业中的载体作用,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推广“孵化+创投”、创业导师等孵化模式。加强创业孵化服务的衔接,支持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鼓励创客经济、云工厂、开源社区、开发者社群等发展,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源头支撑。

三、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

坚持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务实作风,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实现科技界和企业界良性互动。坚持科研诚信,受理投诉举报,力戒学术不端、作风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

四、大力提升科普服务质量

积极提升科普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相结合,提高科普基础服务能力和水平。

1.强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建设特色科普基地。结合我市优势科技资源,在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领域,开展工业旅游和特色科普基地建设,支持工业生产线、农业示范园等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体验式、互动式服务。推动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增加科普设施,进一步引导已有公共设施拓展科普教育功能。增强科普基地服务能力。推动科普基地与少年宫、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联动,全面提高科普教育基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开展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等科普活动。

2.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结合。推进科研与科普结合。推动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科技类设施,充分发挥科技馆、野外台站、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端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设施、生产设施。促进创业与科普结合。鼓励和引导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面向创业者和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科普活动,支持创客参与科普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推广。

第四节 提高科技创新开放水平

做好科技领域扩大开放工作,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形成市场更加开放、制度更加规范、环境更加优良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

一、融入辽宁对外开放格局

利用辽宁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打造“一体两翼”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契机,全面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地区的开放合作。深入对接辽宁省“走出去”企业联盟,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海外项目招投标,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实力、资源整合能力、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核心企业,全面融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与东北亚科技产业合作。以辽宁省全力打造东北亚对外开放合作桥头堡为契机,深入挖掘合作共振点,与俄罗斯、韩国、日本、蒙古等东北亚国家建立对接机制,推进联合研发、技术引进、企业互访、信息共享,进一步开拓国际创新合作渠道。

二、链接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

坚持以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和全球视野谋划推动抚顺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及国内创新网络,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国内化水平。鼓励科研院所、院校与海外、国内发达地区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大力支持归国和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引进与合作研发,促进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鼓励外商来抚投资,支持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在抚顺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商会、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产业链“走出去”,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发展。

第五节 加快推进融合发展

一、加强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深度融合

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为指导,大力开展区域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挖掘并积极推动我市企业、科研机构、院校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优势科技资源对接,开展高水平研究开发和合作,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自主创新,积极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区域创新中心。发挥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加快沈抚一体化进程,围绕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基础制造装备、技术与部件等与我市产业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在关键产品、平台载体和系统集成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

二、加强地企深度融合

充分挖掘与抚顺石化、抚顺矿业集团等中省直大企业融合发展的契合点,推动中省直大企业在重大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鼓励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充分发挥中省直大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带动作用,鼓励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创建跨领域、跨学科的源头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真正构建起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最大限度调动大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市、企合作,在建链、补链、强链中,共同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共谋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八章 加强党的领导,做好规划落地实施

实现抚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宏伟蓝图,必须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充分调动科技界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组织实施、政策法规、监督评估等方面完善任务落实机制,确保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节 发挥党的核心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系统理解和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科技政策文件精神。深化各级党委对科技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改进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发展的能力,提高领导解决事关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加强各级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强化创新意识、改革思维,拓展国际视野,增强适应科技创新治理要求的能力。

第二节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强化规划实施中的协调管理,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发挥市委市政府、市科技局的核心作用,细化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加强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与全市科技战略的统筹衔接,加强重大事项的会商和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节点,切实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加快建立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统筹全市科技资源,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共用。

第三节 落实科技政策法规

围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创新法治保障,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创新链各环节政策的协调和衔接,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各类科技创新文件,落实《抚顺市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抚顺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试行)》和《抚顺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性后补助实施办法(试行)》等各类科技创新政策以及《抚顺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抚顺市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和《抚顺市集聚人才若干政策规定(试行)》等文件科技相关部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并督促各县(区)、相关企业落实到位。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

加强规划落实情况监测,及时掌握规划指标的实现进度、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监测评估结果,结合科学技术新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规划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调整,确保规划适应时代潮流。

 

附件:抚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类建设项目清单


附件 

抚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类建设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性质

合计项目31个,计划投资522580万元

1

30万吨旧铅酸蓄电池及铅废物再生利用

辽宁特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占地面积10.5公顷,建筑面积42052.5㎡。项目新建2条废旧铅酸蓄电池处置生产线,关键设备公用工程等辅助设施,项目建成后形成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及铅废物30万吨的能力。

科技产业化

2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重大科研专项研究及应用

辽宁诺科碳材料有限公司

1.中间相沥青合成系统一轮优化改造;2.中间相沥青合成系统二轮优化改造;3.中间相沥青熔纺纺丝系统优化改造及放大技术开发;4.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碳化石墨化系统工艺优化及放大技术开发;5.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表征及复合材料工艺研究;6.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碳化系统三轮优化改造,中间相沥青基高模碳纤维装置建设筹备工作。

科技产业化

3

年产6000吨间位芳纶纤维项目

辽宁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总用地面积133275㎡,总建筑面积88447㎡,其中芳纶生产车间25992㎡,污水处理池2078㎡,罐区3242㎡,及其附属设施。

科技产业化

4

辽宁美亚制药有限公司迁建项目

辽宁美亚制药有限公司

项目计划用地426亩,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用地205亩,预留二期用地221亩。一期总建筑面积69866.43㎡,主要建2个头孢合成生产车间、1个头孢无菌车间、行政大楼、综合楼、研发质检楼、综合仓库、原料库房、溶剂罐区、公用工程楼、空桶堆棚、污水处理站、门卫及生产生活垃圾房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年产680吨无菌头孢原料药产品。

科技产业化

5

30万吨/年新型材料染料中间体和功能性能材料二期项目

佳化化学(抚顺)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建1#生产车间,计容建筑面积3564㎡,新建3#生产车间,计容建筑面积3348㎡,新建4#生产车间,计容建筑面积3348㎡,新建成品车间,建筑面积5580㎡,新建乙类库房,建筑面积650㎡,新建危险库房,建筑面积138㎡,新建控制室,建筑面积400㎡,新建变配电,建筑面积345㎡,新建公用工程及配电室,建筑面积585㎡,新建循环水池及初期雨水池,建筑面积498㎡,新建循环水泵房,建筑面积135㎡,新建维修车间,建筑面积600㎡,新建全厂管廊,计容建筑面积4365㎡,新建门卫三,建筑面积54㎡,新建切片包装车间,建筑面积700㎡,新建环保设施,计容建筑面积256㎡,新建卸车区,建筑面积225㎡,新建原料罐组二,计容建筑面积912㎡,新建原料罐组三,计容建筑面积912㎡,新建原料罐组四,计容建筑面积460.8㎡,改造产品罐组一,计容建筑面积715㎡,改造原料罐组一,计容建筑面积1012㎡。

科技产业化

6

年产24万吨可发性聚苯乙烯项目

抚顺达路旺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总用地面积185亩,总建筑面积53539㎡,主要建设罐区一占地面积1798㎡,罐区二972㎡,分离车间一、二17920㎡,聚合车间一、二7224㎡,办公楼2880㎡,1至4#成品仓库6144㎡,公用工程房一1008㎡,公用工程房二840㎡,辅助用房1980㎡,及其他项目附属设施。购置安装各类设备162台套。

科技产业化

7

年产5000吨高档化妆品系列材料、成品染膏及500吨热敏材料系列产品项目

辽宁新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选于辽宁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预计征用土地51亩,建筑物总面积13219.6㎡,其中综合楼2016㎡,生产车间5660.88㎡,辅房642.72㎡,污水1400㎡,仓库1500㎡,罐区2000㎡。

科技产业化

8

18200吨/年高新引发剂(TBHP、DTBP、TBPB、CH、TMCH)以及副产100吨/年苯甲酸、250吨/年氯化钠、6800吨/年硫酸生产装置建设项目

辽宁钧顺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32736㎡,总建筑面积20105.75㎡。其中:生产一车间4680㎡,生产二车间3600㎡,污水处理场2914㎡,库房4200㎡,管廊1350㎡,中控化验室576㎡,罐区及其项目附属设施。

科技产业化

9

工业能源体系与社会绿色用能耦合技术开发与应用

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对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炉冲渣水余热、各系统循环水余热、各工序烟气余热、锅炉乏汽余热、各类辐射余热等低品质余热资源的回收,提取热量总能力达到600MW,可为周边1200万㎡住宅供暖,实现吨钢3㎡供暖目标。

科技产业化

10

年产5.5万吨特种蜡项目

辽宁鑫星新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总用地面积40990㎡,新建项目房屋建筑面积15640.09㎡,购置安装设备73台(套);建设一套年产10000吨橡胶防护蜡生产装置,一套年产5000吨包装蜡生产装置,一套年产5000吨精密铸造蜡生产装置,一套年产35000吨的特种蜡调和装置。

科技产业化

11

抚顺罕王傲牛矿业生产智能管控平台二期工程

抚顺罕王傲牛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包含三部分:一、采、选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通过在设备、工艺管路上加装各类传感器,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信息采集,将厂区生产设备互联,信息互通,实现生产过程集中控制;二、厂区人车定位系统建设。井下及地面生产作业区覆盖人车定位网络系统,全面掌握各生产作业区人员分布热点、车辆行驶轨迹。三、建立智能生产管控系统。基于采集的各类生产信息,如:设备运转信息、质检信息、能源信息、计量信息等,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手段,为安全管理、智能调度、高效管控提供保障。改造现有集中控制室为生产指挥控制中心。继续完善生产控制系统建设,智能生产管控系统上线运行,旨在使其成为适用于矿山企业的工业物联网生产管控系统。

科技产业化

12

香菇反季节种植技术开发与应用

清原田润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双层节能暖棚200亩,低温育种车间18000㎡。

科技产业化

13

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制造与控制中心二期工程

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智造中心规划四层,其中一层为集控集调中心,二层、三层、四层为责任工程师办公区域。通过集调、集控,实现跨工序、跨区域、远距离、大规模集控,融合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规模化、集中化应用,对公司生产运行进行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预测和智能决策,为安全、协同、高效、智能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并进行第二阶段软件环境建设。

科技产业化

14

(甲基)丙烯酸酯系列单体产品生产装置建设项目

抚顺东联安信化学有限公司

新建(甲基)丙烯酸酯系列单体产品生产装置及辅助配套生产设施,总生产能力27000吨/年。

科技产业化

15

STL4200-100t超大型动臂塔式起重机研发及产业化

抚顺永茂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超大型动臂塔机,完成可达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科技产业化

16

玉米秸秆纤维原料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工程(15万吨/年)

辽宁隆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总用地面积70亩,总建筑面积17353㎡,其中秸秆原料库6363㎡,秸秆纤维制造车间2880㎡,生物质颗粒燃料车间1800㎡,玉米秸秆备料车间2610㎡,及项目附属设施。本项目产品规模为15万吨/年(风干)。其中秸秆纤维生产线10万吨/年,生物质颗粒燃料5万吨/年。

科技产业化

17

超大型环轨起重机研发及产业化

辽宁抚挖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研制2500吨以上超大型环轨起重机。

科技产业化

18

矿质肥的开发与应用

辽宁省亚太固体废弃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占地面积52000㎡,建筑面积10504㎡,包括加工车间3914㎡、成品库房3458㎡、原料存储库房3132㎡;试验区面积18000㎡,包括经济作物试验区5400㎡、林业试验区7600㎡、沙化土壤改良试验区5000㎡等;生产能力为年生产土壤改良剂4万吨、防风蚀固沙剂4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2万吨。

科技产业化

19

废旧轮胎与低品位油页岩热解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辽宁省亚太固体废弃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一套废旧轮胎与低品位油页岩耦合热解工业化示范装置一套。项目建成后可年处理低品位油页岩70万吨、废旧轮胎2万吨。年生产混合油品3.98万吨。

科技产业化

20

高分子纳米口罩膜技术开发与应用

辽宁天舜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新开发纺高分子纳米纤维膜,可替代熔喷布防护材料。

科技产业化

21

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新建实验室;对现有的3000余平方米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改建成计量检定、校准实验室。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2

高性能特种橡胶工业侧线试验装置检测平台及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

工业侧线试验装置将提供研发品的工业试验服务,主要针对特种橡胶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品种研发的中试放大工业侧线试验、生产工况调试及标定;未来将作为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业侧线试验基地。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3

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学实践创新中心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总建筑面积19931㎡,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实验室仪器设备、建筑工程以及管网配套。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4

过氧化物中试基地及研发中心

辽宁抚清助剂有限公司

建设过氧化物研发、中试相关实验室、装置及相关配套设施。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5

辽宁省高效节能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创新平台

抚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平台建设内容:1、完善技术中心研发工作条件,购置设备、实验装备;2、技术中心基建投资;3、建设不锈钢及高合金材料作业用洁净厂房,厂房建设3千平方米。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6

科技孵化基地项目一期工程

抚顺高新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规划总用地面积29991.5㎡,实验楼两栋建筑面积12400㎡(8600㎡和3800㎡),孵化基地含五栋厂房建筑面积6878㎡(3个900㎡和2个1296㎡)。配套设施包括给排水系统、室内外消防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采暖系统等。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7

高新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抚顺市技术创新研究院、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项目占地28.96亩(19314㎡),对原有建筑面积4796㎡建筑进行升级改造。1、对现有的2688余㎡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改建成计量检定、校准实验室;2、对现在的2016㎡实验厂房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实验设备,建设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验基地;3、新建建筑面积5000㎡实验楼,购置一批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和实验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供热,供水问题,建设国家石油化工检验检测中心。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8

抚顺县(园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抚顺县发改局

建设总面积为1000㎡。建设主体是平台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主体,管理主体是平台投入运营后的日常管理主体,包括设备技术支持部门、创新平台建设部门、项目申报部门、人才培训部门、信息咨询部门、业务推广部门等。服务对象为抚顺县产业园区,即抚顺县产业园区核心区(石文新兴产业园和再生资源产业园)、救兵木业产业园、海浪应急产业园,及其园区内各个企业。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9

辽宁固体废弃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平台及产业园

辽宁亚太固体废弃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本建设内容包括:1、完善研究院研发工作条件,购置化验检测分析设备、实验装备;2、建设实验装置及辅助系统两套;3、完成固废利用产业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成园区土地平整、围墙、“三通一平”等工作,完成厂房建设2万平方米。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

30

抚顺县后安镇三块石科技园项目

抚顺县后安镇人民政府

项目位于抚顺市佟庄子村佟鸽线南局部地块;园区道路工程总长度为1000米;新建停车场5000㎡;新建科技孵化中心1800㎡;新建研发培训中心1800㎡。

科技产业园区

31

“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

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围绕智慧环保、安监、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5G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用房建设和28个5G基站等。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附件下载:
视频:
相关报道:
相关文件:
相关专题:
图解: